- 相關推薦
學前班古詩教案
在學習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(jīng)典的古詩吧,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。還在苦苦尋找優(yōu)秀經(jīng)典的古詩嗎?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前班古詩教案,僅供參考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。
學前班古詩教案1
教學目標
1、自主學會本課生字,能正確、工整地書寫,并能運用。
2、能正確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句,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,感受春天的美好。
3、搜集描寫春天的詩句,激發(fā)學生熱愛大自然、熱愛春天的情感。
教學重、難點
理解古詩的大意,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情境,感受春天的美好。
教學準備
多媒體課件。
教學時間
2課時。
教學過程
一、談話引入,讀通詩句
大家還記得《春曉》嗎?
其實,描寫春天的詩還有許多,今天,我們將學習其中的`兩首。
請大家自讀詩句,注意讀準字音。
抽生讀,在評價中點撥字音。
二、學習《絕句》
結合注釋,說說“遲日”的意思。
看課文插圖,展開想象,討論“遲日江山麗,春風花草香”的意思。
理解“融”、“暖”的意思。
小組討論“泥融飛燕子,沙暖睡鴛鴦”的意思。
抽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,其余學生補充。
有感情地誦讀《絕句》,注意讀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。
(1)聯(lián)系詩句,結合插圖,說說詩歌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。
(2)全班交流該怎樣讀。教師范讀。
(3)學生帶著感情自由誦讀。
。4)試著背誦。
三、學習《春日》
學生按學習《絕句》的方法自學《春日》。
教師點撥“勝日”、“尋芳”、“泗水”、“等閑”、“東風面”等詞語的意思。
分組匯報學習情況。
比一比,看誰讀得好。
能背誦該首古詩的學生給同學示范背誦,其余的學生嘗試背誦。
四、交流資料,拓展延伸
同學們還搜集了有關春天的哪些詩句?先小組內交流,再全班交流
學前班古詩教案2
教材背景
本次活動選自幼兒園學前班主題式課程《誰和誰是好朋友》分主題“數(shù)字王國里的兄弟們”中的綜合活動《一去二三里》。
這是一首古詩,這首古詩將從一到十表示數(shù)目的10個漢字同小路、炊煙、村子、門前、鮮花等巧妙地編織在一起,構成了一幅寧靜而幽遠的鄉(xiāng)村美景。這首古詩排列整齊,描繪的景物錯落有致,10個數(shù)字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自然和諧地融于小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。其中包含語言、社會、藝術、科學等多項領域,不僅可以激發(fā)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,而且能引發(fā)幼兒感受環(huán)境、生活中的美,從而滿足幼兒多方面發(fā)展的需要,使他們在快樂的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健康發(fā)展的經(jīng)驗。
教學目標
一、欣賞并學習朗誦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。
二、理解、感受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描寫的美好意境,激發(fā)熱愛大自然的情感。
根據(jù)教材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,本活動中的欣賞、學習朗誦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是重點,理解、感受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詩中的意境是難點。
教學準備
一、幼兒用書《一去二三里》。
二、錄音磁帶配樂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。
三、視頻圖片一套。
活動過程
一、 談話
1. 教師:小朋友,你們會數(shù)數(shù)嗎?我們先來個數(shù)數(shù)比賽吧。從一數(shù)到十看誰數(shù)得準。
教師:真厲害!小朋友你們知道嗎,在我國的古代有一位詩人,他把這十個數(shù)字寫在一首詩里,想知道他是怎樣寫的嗎?那好,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吧,名字就叫《一去二三里》。
二、聽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
1. 聽配樂古詩朗誦《一去二三里》。
2. 討論。
小朋友,你們聽到了什么?請你把聽到的'說出來。
二、欣賞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
1. 圖文結合,理解古詩描寫的美好意境。
播放電視圖片,教師為幼兒講解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的意思,幫助幼兒學習古詩。 “一去二三里”,意思就是說詩人從別處走來,走了很遠大概是二三里路,“煙村四五家”,看見一個小山村,炊煙裊裊,住著四五戶人家,“門前六七樹”就是這些人家的門前長著一些樹木,“八九十枝花”說的是路邊、房前屋后都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。
2. 結合課本圖片,講解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的詩意
幼兒翻看幼兒用書《一去二三里》,教師把古詩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,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詩意。
兩個數(shù)字小兄弟,從家里出來去山上放牛(或者是騎著牛去游玩),走了大概二三里的路,看見一個美麗的小村子,村里住著四五戶人家,正遇上做飯時間,可以看見裊裊炊煙,家家門前都有六七棵樹,村子里還傳來了雞、鴨、牛、羊、狗的叫聲和小朋友們的嬉笑聲,走近一看,房前屋后還有路邊開滿了各種美麗的花,蜜蜂、蝴蝶、蜻蜓在花叢中飛舞,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。啊!這個小村子真的是太美了!
三、學習朗誦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。
1. 教師朗誦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,幼兒手指字跟著老師一起輕聲朗誦。
2. 幼兒集體朗讀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3——4遍。教師巡回指導,提醒幼兒讀準字音。
3. 分組學習朗讀古詩《一去二三里》,在用感情朗讀的同時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現(xiàn)的意境美。
四、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結束本活動。
學前班古詩教案3
教學目標
初步理解古詩的含義、意境,有感情地朗誦。
通過說說媽媽關心自己的事例,體會父母的關愛,聯(lián)系古詩的情感教育,懂得回饋父母的愛。
材料準備
古詩板書和圖畫、古詩課件
活動過程
一、觀察圖畫
讓幼兒觀察黑板上的圖畫,說一說,都看見了什么?(一位老奶奶在縫補衣服)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古詩,學習完這首古詩你就明白,這幅圖的意思了
二、欣賞學習古詩
1、播放古詩《游子吟》的課件,讓幼兒先欣賞一遍古詩。
2、游戲:找找我認識的字,引起幼兒學習興趣。如:游子、手中線、寸草心等
3、將幼兒認識的字結合古詩連貫地朗誦,并講解其中的"含義。
慈祥的母親手里拿著針線,在給將要出外遠游的孩子縫制著衣服。在孩子出發(fā)前,母親還在細心地一針一線縫著,心里卻恐怕孩子會很遲很遲才回來。誰又說孩子幼小的心靈,能夠了解慈母的苦心,能夠報答那象春天三月的陽光那么溫暖的愛呢?
4、著重講解“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”,幫助幼兒理解意境。
5、完整朗讀古詩,幫助幼兒理解古詩的意思。
6、學習朗誦古詩
。1)幼兒跟隨老師有感情地朗誦;
。2)變換形式練習朗誦;
三、情感教育
1、引導幼兒說說自己長這么大,媽媽都為自己做過什么?是怎樣愛自己的?(為我洗衣服、送我上幼兒園、給我梳頭發(fā)等等)
2、自己想為媽媽做些什么?(捶背、按摩、掃地等等)
3、教師小結:我們應該珍惜媽媽的疼愛,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做個懂事的孩子,不給父母添麻煩。
教學延伸
“小詩人朗誦會”,讓幼兒大膽到集體前朗誦古詩。
古詩主題教案《游子吟》素材
詩意
茲母用手中的線,縫好了出門遠行的兒子身上的衣服。
她在兒子臨行時密密麻麻地縫了一針又一針,心上怕的是獨生子遲遲不回家。
誰說小草的嫩莖,能夠報答春天陽光的恩德。
慈母做著手里的針線活,為將要出遠門的兒子縫制衣服。外出的行裝,縫得密密實實,怕的是兒子短期內回不來,在外地沒有人給他縫補。誰能說細嫩的小草能夠報答得了春天的陽光給它的恩情呢?孩子們同樣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惠呀!
作者簡介
孟郊(751-814),字東野,湖州武康(今浙江省武康縣)人。四十六歲才中進士,曾任協(xié)律郎等職。他一生窮愁潦倒,不茍同流俗。雖有韓愈、李觀等人為之揄揚,卻始終未能免于饑寒凍餒,被人稱之為「寒酸孟夫子」。六十四歲時赴山南西道任官,行至閿鄉(xiāng)暴卒。
孟郊存詩共四百余首,其中絕大多數(shù)是傾訴窮愁孤苦的作品。他的樸實而深摯的詩風,在當時是別開蹊徑而富于創(chuàng)造性的。他苦心孤詣,慘淡經(jīng)營,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寫景,卻能達到深刻的境地。蘇東坡贊美他「詩從肺腑出,出輒愁肺腑」,是很恰當?shù)。他的詩,語言缺乏藻飾,也不講求音韻的'諧和、響亮,但大都表達了他內心的情志。有《孟東野集》。
注釋
游子吟:游子,在外作客的人。吟,詩歌的一種名稱。
寸草:在這里象征子女。
心:草木的基干叫做心。在這里“心”字雙關。
三春:指春季三個月,農(nóng)歷正月稱孟春,二月稱仲春,三月稱季春,合起來叫三春。
三春暉:是指春天的陽光,比喻說明慈母之愛難以報答。兒童
賞析
孟郊一生窘困潦倒,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。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,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,公務則有所廢弛,縣令就只給他半俸。本篇題下作者自注:“迎母溧上作”,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。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──母愛,因而引起了無數(shù)讀者的共鳴,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。
深摯的母愛,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。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、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,最值得回憶的,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。此詩描寫的"就是這種時候,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,而表現(xiàn)的,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。開頭兩句“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”,實際上是兩個詞組,而不是兩個句子,這樣寫就從人到物,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,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。
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(tài),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。行前的此時此刻,老母一針一線,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,是怕兒子遲遲難歸,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。其實,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!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,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。樸素自然,親切感人。這里既沒有言語,也沒有眼淚,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,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,催人淚下,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(lián)想和深摯的憶念。
最后兩句,以當事者的直覺,翻出進一層的深意:“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!薄罢l言”有些刊本作“誰知”和“誰將”,其實按詩意還是作“誰言”好。詩人出以反問,意味尤為深長。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,通俗形象的比興,加以懸絕的對比,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: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,區(qū)區(qū)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。真有“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”之意,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。
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,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,詩人飽嘗世態(tài)炎涼,窮愁終身,故愈覺親情之可貴!霸姀姆胃,出輒愁肺腑”(蘇軾《讀孟郊詩》)。這首詩,雖無藻繪與雕飾,然而清新流暢,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。
此詩寫在溧陽,到了清康熙年間,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:“父書空滿筐,母線尚縈襦”(史騏生《寫懷》);“向來多少淚,都染手縫衣”(彭桂《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》)?梢姟队巫右鳌妨艚o人們的深刻印象,是歷久而不衰的。
【學前班古詩教案】相關文章:
古詩《詠柳》教案02-10
古詩《墨梅》教案02-25
古詩蜂的經(jīng)典教案07-21
蜂古詩教案12-16
大班古詩教案01-21
古詩《憫農(nóng)》教案02-14
山行古詩教案02-25
中班教案古詩《春曉》01-21
大班語言古詩教案01-17